星期五, 3月 31, 2023

來來來!一起上課!麻省理工教授講解讓人對你富有印象的演說技巧!


若我們有機會在工作場所或其他地點發表演說,在殷殷期盼的觀眾(也可能不是😅)面前,如何讓演講變得更出色和令觀眾覺得值得事後回想,我想這是很多講者關切的

在這部知名麻省理工大學MIT公開課程中,Winston教授提出幾個受用的技巧,我將精要統整如下,希望能對我們有所助益(如果翻譯的不好或理解錯誤請海涵)

知識量是你的武器

Winston提出,像上戰場不能沒有武器一樣,學生(影片中的演講是對學生的)也應該有類似的配備,其中最關鍵的是溝通能力,包括說話、寫作和思想的質量。成功的溝通能力是由所擁有的知識量、知識練習的程度和天賦的組合所決定,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知識量。他舉了一個例子,說明知識量的重要性:一名奧林匹克體操選手在滑雪上輸給了他,是因為他擁有更多的知識

擁有大量知識作為根基,才能有材料轉化並形成理念或觀點,所以,表達能力的基礎是知識量!這顛覆我原本的想像,原來並不是口才或是說話的技巧

要變成精彩的演講,還需要溝通技巧!從而增強自己的思想價值和被接受的可能性,這也是他這場教學的目標。

演講前熟悉環境,準備適合的道具

Winston講述演講時的一些技巧,如如何選擇時間和地點,使用黑板的優勢以及適當道具的運用,達到紓解緊張圖形具象化等增強的效果,並提升聽眾對演講的記憶。例如,以前我聽過有人演講時講解減重的重要性,準備幾加崙的豬油在會場,並現場倒出來,那種肥油流動對觀眾視覺性的衝擊是極大的,一般透果想像,很難接受吃進去的油脂在身體流動的感覺,因此造成立即性的宣傳效果


演講中用5S架構打動人心,讓人永銘不忘

內容可用5S星狀架構:

1.Symbol(標誌): 用某個標誌引起你和這件事情的聯想,例如,蘋果標誌想起賈伯斯建築符號代表建築師,我們也可以想想和自己專業或代表自身的符號

2.Slogan(口號): 一個好記或可以讓人引起共鳴的口號,例如,Apple的“Think Different”。

3.Surprise(驚喜): 給觀眾一個驚喜,例如,賈伯斯從紙袋拿出超薄的MBA,帶來視覺的震撼

4.Salient idea(突出的想法):這件作品或工作,與其他的不同之處,如MBA在當時極致的薄、一體成形的鋁合金、很少的外接口,造成的特別美感,是當時的筆記型電腦無法達成的

5.Store(故事):最後整個故事要完成,說明事情如何完成和運作的

我覺得每一個S單獨看都可以是一個很好引起我們跟觀眾連結的方式,若5S都包含在演講流程中,就會達到一個很好的加乘效果,中間的過程將充滿驚喜,且富有記憶點

道謝不是最好的結尾

最後一張投影片可以講自己的貢獻,讓大家知道"你"這個人做了些甚麼,另外,不要不好意思,也不要怕出名,畢竟這些都會習慣,而且出名總比被忽視好,相信部分人在初入職場幾年,別人認不出你和公事間的連結,不能成為印象中的專家,靠著一次次的公開述職,逐漸建立專業印象

最後一張投影片也可以講感言,對整件事情的看法等,而說道謝可以等到演講結束,響起如雷掌聲時再說就可以了

另外,Winston也說到一些演講中常見的錯誤,例如使用字體太小、使用雷射筆、製作太滿的投影片等等。他建議如果需要指出投影片上的某些事物,可以在其上方標上箭頭,這樣就不需要使用雷射筆,不然觀眾容易跟著筆的光晃動,引發注意力的發散

以上就是這個演講的概要,謝謝


星期一, 3月 27, 2023

拖延的背後是甚麼? 是小事? 還是其實拖延的是自己的人生?




大家有沒有甚麼想做的,卻因為某些事情沒有人push你或沒有其他動力,而不斷的延遲,等到有點晚了,甚至再也來不及,才帶著悔恨含淚的走下去?如果你對於自己的拖延習性有點厭倦,這個演講很適合你

講者用風趣幽默的語調講述了講者在大學時期,他總是拖延寫論文,直到最後幾天才緊急完成。講者提到他曾經想過要用更有效率的方法來寫作,但都沒有實現。後來,他寫了一篇有關拖延的文章,並透過一個MRI實驗,發現拖延者和非拖延者的大腦構造有所不同。

拖延者的大腦中有一個“即時滿足猴”(我覺得跟心猴monkey mind很像),這個猴子會干擾理性思考者做出明智決定,使得拖延者總是難以完成任務,所幸有恐懼大師的恐嚇,透過截止日期將至帶來的後果, 讓只懂玩樂的心態(猴子)嚇走,使理性重新回歸。筆者在學生時期,常等到段考將至才開始看書,所以很了解這種狀況XD。

但如果是沒有截止日期的事情,例如實踐你的夢想、回家看一下家人、運動和照顧健康,這些重要但是沒有日期,或沒有立即恐怖後果的事情,這些如果沒有開始,那可能永遠都不會開始!

未開始的事件,往後可能會帶來更艱難的後果,拖延的影響一直向外延伸,不斷延伸,可能演變成長期不快樂和後悔的根源。我們在當下,可能都會以為人生是無限的,只專注在短期的快樂,拖延就會是常態,當死之將至或是垂垂老矣時,才感嘆與悔不當初

講者說:"拖延者的挫敗感不在於他們不能實現夢想,而是他們甚至不能開始追逐夢想"。如果還在拖延,無法啟動,可藉由講者介紹的人生行事曆記錄激勵自己,目前已有善心人士,免費開放下載google sheet副本,甚至轉存成excel雖然我不知道這樣的創意出處是否一樣,但是理論是相同的,有興趣可以看一下https://www.smartlinkin.com.tw/Article/4634的介紹,

人生行事曆是一個為90年人生中每一周畫一個方塊的圖表,本來格數就不如我們想像的多只有4680 格,但其實可能更少,第一,我們可能活不了那麼久,或是可能無法健康的活那麼久,所以方格總數已是樂觀的預估,第二,人生行走至此,其實已經用了其中不少,所剩空格也不多了。

所以如講者言:"我們需要仔細看一看這個行事曆,思考我們真正拖延的是什麼?
現在就把人生行事曆印出來,把你每年的記錄放上去,每周看看你是否拖延了,把這些無法實踐的恐懼,或是努力實現的記錄,作為你築夢踏實的動力!!

星期六, 3月 25, 2023

成為十年磨一劍的天才或是多個刻意練習造就的高手?

你想要成為Herbert A.Simon和Anders Ericsson共同提出的[一萬小時練習理論]的天才,還是只要有意識練習就能造就的高手

  試問人生有多少個一萬個小時能成為領域天才? 當你成為天才後,在瞬息萬變的世代,該領域仍引領又或被淘汰?這值得我們深思! 

  畢竟現在是通才有利的社會,那有沒有更好的方式去善用時間? 我想喬許.考夫曼 (Josh Kaufman ) 在 TEDxCSU演講給了一點小想法。 

  在演講中談到如何有效地學習新事物,反駁了「要花費1萬小時才能學會某件事」的觀念,並提出了如何在20小時內有效練習的方法。 喬許建議,在開始學習之前,先投入約1到2個小時閱讀相關書籍等教材,並設定好學習目標;接著,將注意力集中在最重要、最基本的技巧上,快速地累積實戰經驗; 最後,若能把雜亂的事情減到最少,專注於練習,學習效率就會大大提升。因此,只要投入20小時的刻意練習,便能獲得意想不到的進步。

細節的作法如下:
 
1.分解技能: 確定可以達到目標需要的技能,經研究,將它分解成更小的部分,
   並且明瞭哪些是關鍵 。例如要達到汽車基本維護的技能,必須分解成
   車體的研究、保養、錯誤處理等技能,其中關鍵可能是車體的研究,其他都是後續

2.學習足夠的自我修正能力: 學習足夠的知識,透過書籍或網路文章與影片,
 甚至於去上課,使足可以自行實際練習並自我修正。 

3.消除練習的障礙: 消除使您無法練習的干擾因素。 主要的障礙不是智力上的,而是情感上的。例如,自我的質疑,覺得這樣有用嗎? 
這部份可以參考原子習慣書中的方式,把障礙最小化

4. 至少練習 20 個小時: 通過預先承諾"至少練習20 個小時",您將能夠克服最初的挫折障礙,並持續練習足夠長的時間以獲得回報。 



不空轉‧工作省時術 by 伊庭正康

這本書寫得很淺顯易懂,將精華歸納如下: 1. 工作有效率的三分法,將其分成跟績效有關的主要作業 、 附屬於主要作業的作業(如,開會)和無效作業,花時間在主要作業,減少花時間在附屬作業,不做、轉嫁或推延無效作業。若主要作業和附屬作業中有不影響績效部份,可找團體或同事協助,分擔loa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