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四, 4月 12, 2007

薄片決策—風馳電掣的瞬間決斷!(上)

最近看了時報出版的葛拉威爾所著的『決斷兩秒間』這本書,內容主要是提到潛意識也可以決策的觀念,並舉例說明有時大腦的邏輯判斷,並不如潛意識中瞬間的決斷正確,也就是『直覺』。由於潛意識的判斷幾乎是瞬間的,不需要太多時間,幾秒鐘乃至於幾分鐘,只要觀察幾個現象或問幾個問題,就可以依照訓練已久的潛意識做出決定,所以作者稱這樣的決策方式叫『薄片決策』。

文中列舉了許多實例,證明有些直覺並不如我們想像的那麼不科學,相反的,是經過人們長時間的經驗累積而來,例如,摸慣鈔票的銀行員,只要一摸可能就能立即判斷真偽鈔,但是,一般人或許要經過驗鈔機,觀察防偽標誌等邏輯判斷才能看出端倪,而且不一定能判斷正確,而這些銀行員雖然不盡然可以說出哪裡不對,但是,就是能正確判斷出真偽鈔。每次勾勾看著某個人時,就會很直覺的覺得他像誰,像哪個明星或鄰人,而發出會心一笑。這應該也算薄片決策吧!?

除了這些正面的決策案例外,作者也舉了負面的案例,說明有一些錯誤的觀點,我們明知它是錯的,但是卻深值人心,不自覺受它的影響,例如,有些心理學家,放置白人與黑人的圖,硬讓美國人去選擇,誰看起來讓人聯想到罪犯,居然絕大多數的人都選擇黑人,雖然他們根本不認識照片中的黑人,但是,若將同樣的問題,拿去問某個資訊不發達的島嶼上生活的人,這樣的選擇就幾乎是一半一半。這些心理學家認為,因為美國的電視常常播放有關有色人種的負面消息,無形中,美國人民心中就會產生排斥的心態。在珊卓布拉克主演的[衝擊效應],也是探討美國人對於有色人種的觀感,有興趣的讀者也可以觀看這部電影,將有更深刻的了解。就像是勾勾與媚媚以前小時候不乖,常被嚇唬:「再不乖叫警察抓你,通通抓起來!」,以後看到警察,雖然沒做壞事,總還是得怪怪的,警察杯杯真可憐,都被大人利用~

最後,引述作者舉的一個謎語作為結束,他說:『有個爸爸與他的小孩出遊,卻不幸發生車禍,爸爸死亡,小孩送到醫院,急救的醫生一看到小孩,連呼他是我的孩子,請問這個醫生是小孩的誰?』,看到這邊請將眼睛抬到天花板想一想,一分鐘後再往下看。



=================傳說中的未完待續分隔線==================




嗯! 我猜完了帶我到下半場 Go!


加入書籤:HemiDemiDel.icio.usfurlGoogle BookmarksYahoo! My Webtechnorati

沒有留言:

不空轉‧工作省時術 by 伊庭正康

這本書寫得很淺顯易懂,將精華歸納如下: 1. 工作有效率的三分法,將其分成跟績效有關的主要作業 、 附屬於主要作業的作業(如,開會)和無效作業,花時間在主要作業,減少花時間在附屬作業,不做、轉嫁或推延無效作業。若主要作業和附屬作業中有不影響績效部份,可找團體或同事協助,分擔loa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