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日, 4月 15, 2007

蘋果變橘子?可能嗎?(下)

接續上篇

在這本書中,我覺得最有趣的是探討怎樣才算理想的父母?
我想為人父母的都很關心這樣的問題,尤其是在台灣,
每個父母不都希望自己的小孩他日能成龍成鳳,有一番出息。
李維特對這方面也提出他的看法,並且拿實際的資料進行分析,
他認為孩子的人格特質與能力,有一半在出生的時候已經決定。
書中舉一個例子,一個住在貧民區的黑人小孩,以及有高所得的白人小孩,
黑人小孩12歲失去父母,獨自靠販毒養活自己,
白人小孩有富裕的家庭,以及重視教育與愛他的父母相隨,一路順遂,
這兩個人一樣上了哈佛,但是黑人小孩變成年輕的經濟學家,
白人小孩卻成了炸彈客,反差很大,但也說明父母很難影響小孩的個性。

任何父母的努力,其實影響有限,父母的影響有時候遠不如同儕來得大,
這麼說,不管父母有沒有常帶孩子去圖書館或博物館,其實影響不大,
不管有沒有去上過學前教育,例如幼稚園,也不會使得兒童的能力變強。
對這些不想讓孩童輸在起跑點上的父母而言,這聽起來有些沮喪,但這似乎也是事實。
但是,也不用灰心,數據證實,若持續教育,在高中前,先天不良的人和天資聰穎的人,
他們間的差異會逐漸消彌。


李維特闡述孩童的人格特質與能力,有一半是取決於遺傳,就是父母的IQ,
IQ高的父母會將好的IQ遺傳到下一代,也因為重視教育,所以其兒女都會有較高的成就。
我想這個研究的議題,是十分有趣,而且令人關心的,所以,各位讀者可以仔細的看這個章節,相信對於教育下一代的問題會更有幫助。

另外一個有趣的議題是關於姓名學,美國人跟中國人一樣,也相信有個好的名字,
可以有更好的人生。書中把高所得的人與低所得的人的子女名字做比較,
也把父母的教育水準做比較,看看怎樣的父母會命怎樣的名字,相當有趣。
書中舉出一個例子,有個父親將自己的兒子一個叫做贏家(Winner),
另一個叫做輸家(Loser),結果真的Winner就是成功者,Loser就是真的失敗者嗎?
結果發現,Loser最後成為警界菁英,而Winner在幾年間進出監獄好幾次,
所以,一個人的名字並不是很重要,但是,另一個不同的觀點是,
會不怕麻煩去改孩子名字的父母,對於未來應該會用比較積極的態度去教育小孩,
而因為這樣的態度,小孩也會比一般人更有成就。

這本書談及在完成書後,有些人覺得整本書沒有主軸,李維特自己也這麼覺得,
但是,我覺得是有的,它在探討經濟學中的誘因對人類的影響,
利用誘因的觀點串聯兩群完全不同的人,找出事件間的相關性。
我認為這是本可以帶給你不同觀點,值得一看的書。



加入書籤:HemiDemiDel.icio.usfurlGoogle BookmarksYahoo! My Webtechnorati

沒有留言:

不空轉‧工作省時術 by 伊庭正康

這本書寫得很淺顯易懂,將精華歸納如下: 1. 工作有效率的三分法,將其分成跟績效有關的主要作業 、 附屬於主要作業的作業(如,開會)和無效作業,花時間在主要作業,減少花時間在附屬作業,不做、轉嫁或推延無效作業。若主要作業和附屬作業中有不影響績效部份,可找團體或同事協助,分擔loa...